2025/08/17 16:02
肌营养不良症(MD)是一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肌肉退化和无力疾病,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研究最为深入。近年来,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最引人注目的是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基因替代疗法。例如,针对DMD的Elevidys(SRP-9001)已在美国获得加速批准,旨在递送截短但功能性的抗肌萎缩蛋白微基因。针对特定外显子跳跃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如eteplirsen, golodirsen, viltolarsen)已获批,适用于特定突变类型的DMD患者,通过改变RNA剪接产生部分功能性蛋白。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修复致病突变的潜力,旨在实现更持久的疗效。针对其他类型MD(如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 2D/R4, 2E/R5)的AAV基因治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当前获批或处于临床后期的基因疗法主要适用于特定类型的患者。外显子跳跃药物仅适用于DMD患者中具有特定外显子缺失(如51、53、45号外显子等)的个体,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类型。AAV介导的基因替代疗法理论上适用于特定基因(如DMD, SGCA, SGCB等)发生功能缺失性突变(如缺失、无义突变)的患者,但其应用受限于AAV载体的容量(大基因如全长Dystrophin无法递送)和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特定AAV血清型的中和抗体(预存免疫)。新兴的基因编辑疗法目标也是修复特定的突变类型。患者是否能受益于现有基因疗法,高度依赖于其精确的基因诊断结果、突变类型以及个体对治疗载体(尤其是AAV)的免疫状态。
尽管前景光明,肌营养不良的基因治疗仍面临重大局限。免疫反应是主要挑战:针对AAV载体的预存免疫或治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会显著降低疗效或带来风险;表达的新蛋白(如微抗肌萎缩蛋白)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AAV载体的容量限制(~4.7kb)使得递送大型基因(如Dystrophin全长cDNA)极为困难,目前只能依赖截短的微基因。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脱靶效应尚需大规模长期研究验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仍是未知数,尤其是AAV载体介导的基因表达可能随时间推移而下降。高昂的治疗费用(如Elevidys定价超300万美元)和复杂的生产流程极大限制了其可及性。这些疗法主要针对症状出现后的干预,如何实现早期干预甚至预防仍是难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