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10:04
长期熬夜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深远的。核心在于它严重干扰了人体自然的昼夜节律,即生物钟。这种内在的节律调控着血压、心率、激素分泌(如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调节血管功能的褪黑素)、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以及炎症反应等关键生理过程。当熬夜成为常态,身体被迫在应该休息的时间段保持清醒,这些精密的调控机制被打乱。例如,夜间本该下降的血压和心率可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如同让身体长期处于一种“备战”应激状态,血管持续承受异常压力。
持续的昼夜节律紊乱会引发体内低度慢性炎症状态。熬夜会促使身体产生更多促炎细胞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同时抑制抗炎物质的产生。这种慢性炎症如同在血管壁内持续进行微小的破坏,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推手。它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壁的保护层),使得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加速动脉斑块的形成,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长期熬夜常常伴随着不良的代谢变化。深夜活动可能增加不健康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零食)的摄入机会,而睡眠不足本身就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葡萄糖代谢,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生长激素等重要激素主要在深睡眠时分泌,熬夜会抑制其分泌,影响脂肪分解和修复过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糖控制不佳和体重增加,这些都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综合以上机制,长期熬夜通过多重途径显著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如房颤)以及脑卒中等。它像一种慢性毒药,无声地侵蚀着血管健康。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恢复自然的昼夜节律,是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降低相关疾病风险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尊重身体的睡眠需求,就是为心脏和大脑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
加载中...